铁鑫科技欢迎您!

您的位置:首页 > 行业百科

零碳园区建设号角吹响!三部门联合部署,企业如何抢占绿色转型先机?

发布时间:2025-07-11 09:23:01

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,标志着我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迈入系统性、规模化推进的关键阶段。

微信截图_20250710132123


这一重磅政策并非孤立行动,而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支撑,是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的核心抓手。零碳园区建设,正是产业生态从“高碳粗放”向“低碳集约”转型的必经之路。


 一、政策核心:打造全方位零碳标杆

通知清晰描绘了零碳园区的建设蓝图:

1.  系统化推进: 要求能源、产业、基础设施、管理运营协同降碳,覆盖园区全生命周期。

2.  产业高端化与绿色化并重:严控高耗能、高排放项目,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,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、清洁化改造。

3.  能源体系深度变革: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,推进园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,布局智能微电网。

4.  数字化赋能: 建设园区碳管理平台,实现能耗与碳排放实时监测、精准管理和智能优化。

5. 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: 推广绿色建筑、低碳交通,加强资源循环利用。


二、零碳园区的技术路径与产业机遇

实现零碳目标,需依赖多重技术路径的整合应用:

1.  能源供给清洁化:

    大规模应用:在屋顶、车棚、闲置用地铺设光伏板;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发分布式风电。

    多能互补集成: 建设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项目,整合光伏、风电、储能(电化学、物理)、柔性负荷。

    绿电交易与消纳:积极参与绿电、绿证交易,提升园区绿电消费占比。

2.  用能终端电气化与高效化:

    工业电气化:推广电锅炉、电窑炉、热泵技术替代燃煤/燃气锅炉。

    交通电动化:园区内物流车、通勤班车、作业车辆全面电动化,配套充足充电设施。

    深度节能:应用高效电机、空压机系统节能、余热余压回收、智慧能源管理系统(EMS)等技术。

3. 产业链接循环化:

    循环经济模式:构建企业间“代谢共生”关系,实现废水、废热、固废的资源化循环利用。

    绿色制造工艺:采用低碳原料、短流程工艺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技术(尤其在水泥、化工等领域)。

4.  数字化碳管理智能化:

    建设“园区碳大脑”:集成物联网(IoT)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(AI),实时监测、精准核算、智能优化园区碳排放。

    实现精细化管理:支撑碳足迹追踪、减排项目评估、绿电交易决策。


由此催生巨大产业机遇:

新能源设备与集成服务:光伏组件、风电设备、储能系统、智能微网解决方案供应商。

节能技术服务商:工业节能改造、能源审计、合同能源管理(EMC)服务商。

数字化与智能化服务商:碳管理平台、智慧能源管理系统、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商。

绿色金融与认证机构:提供绿色信贷、碳资产开发管理、零碳认证服务的机构。

资源循环利用企业:固废处理、再生资源回收、水处理技术公司。

生成合成图片


三、企业行动指南:抢占零碳发展高地

身处园区的企业,应积极把握政策红利:

1.  战略先行:将低碳发展纳入核心战略,制定清晰的碳达峰、碳中和路线图。

2.  能效提升:对标行业先进水平,持续推进生产工艺和设备节能改造。

3.  绿电转型:主动采购绿电或投资自用可再生能源项目,降低自身碳足迹。

4.  拥抱循环:探索与园区内企业建立物质能量交换链条,降低资源消耗与排放。

5.  数字赋能:接入园区碳管理平台,利用数据驱动内部能效和碳管理优化。

6.  碳资产管理:主动盘查、管理自身碳资产,探索参与碳市场交易。


零碳园区建设已不仅是环保要求,更是产业升级、塑造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。在国家政策强力驱动下,率先布局零碳转型的企业,将在未来产业格局中赢得关键先机。


> 政策原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文,发布日期:2025年7月8日